西藏的村庄什么样?
日喀则市江孜县索盖村能满足很多旅人的想象:秋日,万亩青稞,风吹麦浪,蓝天白云,农人耕耘,仿佛高原田园牧歌。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原始与粗砺:一栋栋藏式小别墅错落有致,有塞北江南风情的曲径,环绕功能齐全的活动设施。
索盖村万亩青稞
在距离上海千里之遥的珠峰脚下,越来越多的“索盖村”正在拔节生长。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江孜县、亚东县、定日县、拉孜县、萨迦县等五县,完成脱贫攻坚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批小康村示范项目。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说,“在对口援助中彰显上海智慧,我们在西藏建设乡村振兴项目也将沿着‘三个价值’的指引,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把万亩青稞“带回家”——因地制宜谋发展
沿着索盖村平整的水泥路前行,就是视野开阔的观景台。“秋天,往来游客都在这里停车拍照。”村民次仁说。
茫茫青稞田,曾是江孜的“招牌”。作为西藏粮仓,农业是江孜最重要的支柱。但是,产品单一、加工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年,上海浦东和江孜对接了,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张毅和同事们一直思考,如何让江孜农业效益最大化。
“国道+农业产业”催生全新化学反应,上海援藏发现了索盖村发展新密码:万亩青稞田不仅是观光打卡地,游客们还能把青稞“带走”——青稞酒、青稞饼干、青稞薯片、青稞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迭代而出。
索盖村村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西藏,乡村的生态价值常能与美学价值相互转化。
街面整洁,藏式小楼内装饰入时——这是定日县扎西宗乡刚投入使用的“珠峰小镇”。
距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仅几十公里,小镇是参观珠峰的必经之路。5年前,这里都是老旧乡村民居,游客常抱怨环境不佳;如今,扎西宗乡形成高端酒店、民宿旅馆等多层次旅游服务体系。很多社交媒体出现惊艳帖,“没想到珠峰脚下,还有这样的旅游体验!”
珠峰小镇全景
“珠穆朗玛峰是日喀则市最特殊的旅游景观,我们打造生态旅游先行示范区,提高珠峰的旅游接待能力。”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肖辉说。
一些村庄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那就搬迁到自然条件更优渥、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更大的地区。亚东县庞达村,是上海援藏打造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妇女主任白珍在多平米的新家里接待了记者。两层楼,一楼自家生活,二楼作了客栈。
她刚刚拿到合作社分红。“村口的蔬菜合作社,一家能拿到多元。加上牛羊在合作社,老公在打工,全家总收入一万多元。之前真不敢想嘞!”她笑。
两年前,白珍家跟着全村从海拔多米的堆纳乡搬到海拔多米的新村庄——郁郁葱葱,气候湿润,困扰白珍多年的气管炎也基本痊愈。
“这一搬,群众生活好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享有政策红利,西藏在大力加强边境小康村建设,我们也为群众配套更多产业项目。”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委常务副书记汤旻说。
“堆谐”舞蹈跳进上海——做大振兴朋友圈
萨迦县扎西岗乡查玛村的旦增巴宗17岁了。她心心念念千里之外的上海,那里有个好心人一直在资助她的学业,“我每年都能收到一笔助学金,减轻了家里供我读书的压力。”
旦增家缺乏劳动力,两个孩子读书,只有母亲边珍依靠牛羊的收入补贴家用。
“发现旦增一家的问题,我们从上海争取了一笔社会助学资金。”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刘成说。
援藏干部积极对接上海社会公益机构、爱心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为萨迦县的困难妇女、困境学生、残障人士,3年累计接收捐赠物资资金余万元。
社会关心织牢兜底网络,关心青年成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