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城市广场上的会展中心即将变身为北纬3

根据绍兴日报的报道:

年建成的绍兴城市广场上的地标性建筑——会展中心,即将变身为北纬30°展示馆。这是从今年3月10日举行的绍兴市重大文旅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所传递出的信息。

长久以来,这个用钢结构和玻璃搭建的时尚建筑广受“差评”,市民批评它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甚至干脆用“玻璃房”替代了它本来的名字。如今,它将变成北纬30°馆。

被误解的“玻璃房”

“这个建筑的构思是很高雅的。它的造型实际上是一座佛塔,方形的顶代表着塔刹。”《绍兴市志》总纂、《绍兴城市史》作者任桂全在研究中发现,绍兴城市广场“玻璃房”的建筑特色,借鉴的是佛教建筑“窣堵波”。

“窣堵波”,为梵文的音译,原意为坟冢。任桂全告诉记者,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写的《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一书中,找到了“窣堵波”的名词解释与相关图片。

师从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任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的楼庆西,也在他写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谈到了这种特别的建筑。他说,“窣堵波”,也被称为“浮图”,译成中文为“塔婆”,后来就简称为塔。作为佛教专门的建筑,塔实际上埋葬佛骨舍利等纪念物,并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膜拜。

“我在陆游诗《予数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后今始见》以及《陆游集》中,也都找到了重建大善寺的记载,以及‘窣堵波’字样。”任桂全告诉记者,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

比如梁思成在《流动的音乐》一书中,也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塔这个建筑形态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他说,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波”而形成的。

任桂全说,大善塔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此前,大善寺遗址也是在此处。因此,绍兴城市广场在建造之时,就希望在设计上对大善寺遗址有所体现。“当时的会展中心,南面偏东便是大善塔,一虚一实,古今交融,传达了越文化的信息。这个会展中心四面环水,建筑物用结构钢管搭建,形似古塔,没有一根落地支柱,墙面与屋面全部采用钢化玻璃,晶莹剔透。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结合的一种创新。”

与任桂全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绍兴文史爱好者金水福。在他看来,城市广场“玻璃房”一直处于被误解中。

“作为民生实事工程的绍兴城市广场,于年竣工。但这么多年来,市民对于这个‘玻璃房’的批评声从未间断过,有人甚至提议拆除。我却觉得,这个建筑实则是蕴涵了丰富古意的伟大设计。”金水福告诉记者,这个建筑的设计者程泰宁,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水福在《程泰宁建筑作品选-》这份公开的资料中,找到了这个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最后改为以点式玻璃为外墙的叠涩式造型,寓协调于强烈的对比之中。”对于这件作品的设计理念,程泰宁是这样点评的,虽然着墨不多,却十分精辟。

金水福认为,这个“玻璃房”,实则是千年大善寺的化身,也是绍兴众多曾经名冠江南今又消亡了的佛教寺院的昔日重现。此外,他还在研究中发现,在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境内,有一座白居寺。寺中的主要建筑——万佛塔,自下而上的五层,为四面八角形,塔身横直相交,多面构图,佛堂依次重叠、逐层收紧、渐叠而上,线条十分明快,其造型与绍兴的这个“玻璃房”颇为相似。

“‘玻璃房’的位置,很长时期内,是属于大善寺的。这一点,在《大善寺志稿》中,有相关描述。清乾隆《绍兴府志》也记载,历史上的大善寺是四面环水的。”金水福认为,如果将此地设计成绍兴宗教文化展示馆,应该也是挺合适的。

变身北纬30°馆

如今,“玻璃房”即将变身为北纬30°展示馆。那么,为何要在此地建一个北纬30°展示馆呢?

这里的“北纬30°”是指北纬30°上下波动5°所覆盖的范围。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这条纬线上,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难解的现象。

比如,这里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左右入海。

更神秘的是,这条纬线贯穿世界上许多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的所

在地。比如恰好建在东半球陆块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狮身人面像,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等。

对于绍兴来说,北纬30°也具有特殊意义。当年,勾践筑城时,也正好选在了这条纬线之上,越国也由此达到顶峰。如今,北纬30°仍穿越了绍兴城市的重要区域,如鉴湖、府山等。

“据考证,城市广场的位置,就是在北纬30°线上。而‘玻璃房’,也正好需要激活。”在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看来,在这个位置建一个北纬30°展示馆,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展现绍兴这个城市发展的生生不息。

记者前往绍兴城市广场“玻璃房”时,用手机里的指南针App进行了验证。手机软件显示:“玻璃房”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0°,东经°。

记者在现场看到,“玻璃房”的现状是:地上约平方米,地下约平方米,目前都处于出租状态,作为临时服饰展销、会员体验中心、会馆等用处。

“这个‘玻璃房’,的确有改建的必要。我曾经在里面做过展览,最大的感受就是能耗很大,非常不环保。因为这些玻璃都是单层的,夏天不能隔热,冬天又很冷。”“玻璃房”北面的胜利西路边,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我觉得这个创意挺不错的。在长三角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文化起到一种引领和支撑的作用。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互相学习、借鉴和融合。北纬30°馆既能展示绍兴的地域文化,展示越文化的根脉和一座城市的精神,更能加强城市圈的文化融合。”市城建档案馆研究馆员、越文化专家屠剑虹说,对北纬30°原来探索得更多的是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古代文明,现在绍兴建这样一个馆,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这条纬线,具有创新意义。“在展示形式上可以更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既突出历史性、知识性,又具有可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屠剑虹补充说。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也认为这个想法不错,但如果要以地理串线的方式来展示线上的目的地文化,难度还是挺大的,需要非常独到的策划创意才行。

换个角度认识绍兴

绍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已开放的景区(点)和许多公共空间对其有着原汁原味、详尽的展示。但是,以这个绍兴尚未涉足的北纬30°为视角,重点面向游客、市民中的年轻人群,展示相关文化,换个角度来认识绍兴这座城市,还是第一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来完成这个项目的建设。该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工,目前具体方案还在设计中,存在很多变数,不方便透露。

但从目前已经公开的项目概况上看,这个北纬30°展示馆位于城市广场,绍兴地铁将在此设站点。将大致分为3个板块:分别展示绍兴的北纬30°、中国的北纬30°、世界的北纬30°,同时配套相关的体验类项目。比如,在绍兴的北纬30°中,将展示绍兴古城模型,以及以绍兴大事件为线索,串联小黄山、河姆渡、多年建城史等近万年的绍兴简史。

换个角度认识绍兴的观点,也得到了何俊杰的赞同。在他的眼里,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绍兴独特的江南文化。

“我们同在江南,同在北纬30°,其本身的气候、生活习俗,包括历史文脉的延续,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习惯、风俗、民俗、故事。”何俊杰认为,在江南文化圈里,绍兴处于核心地位。

“人们多以为江南文化是柔美的风花雪月,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有精神支撑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在越文化中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这种文化如果转化为旅游,就会变成故事、游线、文创……就会生发出来一种江南文化的共同认知。”在何俊杰看来,江南文化圈,之所以会生生不息、丰富多彩,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这是以绍兴为重点,放眼世界的一次文化对话;同时又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望,对未来的一种展望。”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