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正值白露节气,浦东的农田里水稻还在孕穗;遥远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青稞即将迎来收获,日喀则浦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尼玛普尺向浦东新区政法委副书记王高安发来丰收的信息:“书记啊,我们的青稞已经发展到千亩了!”王高安回答:“当年劝你放弃考公务员,现在江孜少了个公务员,多了名青年企业负责人!为你高兴,为江孜的青稞故事喝彩!”
其实,王高安也有个喜讯:援藏归来后,年3月6日到5月30日,他担任了浦东新区派驻浦东机场接送转运工作总指挥,期间成立的临时党支部(浦东新区派驻机场疫情防控工作组临时党支部),一周前出现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里了。
江孜县被称作“后藏粮仓”,是西藏青稞的主产区之一。年,第八批江孜小组进藏时,江孜小有名气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小索顿做的就是青稞食品科技开发公司。“走在江孜的大地上,高原山谷里一望无际的就是青稞,那种自然的气息让人充满力量和希望。”江孜小组的工作特点是“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王高安时任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走访的时候发现路边有一个“黑青稞加工合作社”,“院子里各种加工设备齐全,基础很好。”
“今天我找到宝贝了!”王高安回到驻地,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小组成员:“我们正在找带动脱贫的领头雁,黑青稞,这可是新品种啊!”经过调查,江孜小组发现,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才40岁出头,和青稞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正是他,第一个把黑青稞新品种引入江孜种植。更令人惊喜的是,他有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尼玛普尺,年就将毕业——后继有人,打赢脱贫攻坚战,青年不能缺席。
转眼到了尼玛普尺毕业的时候,她父亲此时已经在政府的扶持下将青稞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多亩,合作社也成长为青年就创业基地。“高安书记的话打动了我,我想,以前我们种青稞,只想着用来填饱肚皮;现在种青稞,能致富奔小康。”尼玛普尺对自己的就业有了新的想法:何不做好青稞这篇文章呢?“妈妈知道我要创业,开始很反对,多亏爸爸支持,还有江孜小组做坚强后盾,妈妈有了信心才放心了。”——原来,年底,王高安来走访,“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我就壮着胆子说,江孜县人力太贵,合作社的工资成本一直很高。没想到王副书记把我说的记在了心里,后来合作社得到20万元的就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年,经过江孜小组的引导,当年两个大学毕业的“尼玛”——另一个是男“尼玛”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成了家族企业的得力干将。
如今,新一批的上海援藏干部来到江孜后,成立了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尼玛普尺的青稞面包店也开业了,她的公司取名“浦援”,意思就是“来自浦江的援助”。而且,通过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牵线,“浦援”与上海藏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藏日公司将以高出市场指导价20%的价格收购黑青稞,以此为原料深加工,并负责销售。尼玛普尺说:“我还准备以青稞为主题,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带动江孜的旅游发展。”
栏目主编张琪
责任编辑徐玲
摄影于量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