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走遍74县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

“人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才不枉此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刮起了一阵“西藏热”,几乎所有人都将西藏列为自己此生必去的目的地之一。

那里有干净澄澈的云,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到的天,一望无际辽阔的草原,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雪峰,圣洁又深邃的海子。很多人去西藏,去珠峰,为的就是在这片净土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有人说,去过西藏,便不觉得天堂有什么值得向往。

不过,在我看来,西藏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存在于那些非热门的景点,甚至很多偏远、深处的地区。

这些最迷人的地区,往往也最危险,并不是谁都有幸能目睹的。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卡布,用了足足20年时间,在西藏这片地区行走、生活。他用镜头、文字记录下了西藏最鲜为人知的美景与人情,并把这些存入了《西藏,西藏!》一书里。

无论你有没有去过西藏,对西藏的了解有多少,这本书,一定会刷新你的认知!

《西藏,西藏!》

01拍西藏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是他?

这个问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也问过。

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摄影杂志工作,单之蔷已经看过太多西藏的风光大片了,什么样的珍贵照片他没见过?“拍西藏的人太多了,他又能怎样?”

但看完卡布的作品后,他就后悔问出这句话了。

那一次,卡布给他看的是“夜西藏”系列。

夜晚的雍布拉康,山崖上的建筑,大大的月亮,可以看见其上的一个个环形山,竟然有一扇窗亮着灯光……

夜晚的纳木错湖,夜晚的托林寺,那么宁静,那么奇异,不像是夜晚,像西藏出现在另一个星球……

《中国国家地理》后来有一期专题就叫“夜西藏”,封面正是卡布的作品。

再后来,卡布成了《中国国家地理》的签约摄影师,他们又一起进藏,共同完成了《西藏专辑》。

“卡布是一个真正走遍西藏的人,像他这样的人,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单之蔷后来评价说。

卡布对西藏的沉浸和体验是其他摄影师很难相比的。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卡布是理塘人,对藏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生俱来。

从地理上看,理塘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县城之一,海拔足有.米。也可以说,它正好处在汉族与藏族文化的交接区。理塘向西过了巴塘就是西藏。

这种文化上的“混血”让卡布在摄影创作中能够呈现出一般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又能在自我作品审视中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

比如在色林错,他对黑牛毛帐篷的描述,对牛毛遇雨膨胀使得雨水难以渗透的观察,这些都是只有“内部人”才能看到的秘密,他甚至还描述了牧民用牦牛毛编织“墨镜”,以防雪地反射的阳光灼伤眼睛。

其二,20年走遍西藏74县,所到之处皆为生活。

摄影界有一个著名的信条:决定性瞬间。

即摄影要抓住生活中最精彩的那个瞬间按动快门。

尤其对于西藏这样的热门地区来说,拍到的瞬间越难得,照片才越能卖个好价钱。

卡布不是,他更像是一个西藏生活的记录者,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流动着的故事。那些故事,诉说着西藏人们的生存智慧。

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张,看完印象很深:

牧民在放牧途中停下来,用三块石头简单地支起了一个炉灶,然后去旁边捡了几块牛粪,拿起一个火镰把牛粪点着。然后,他从包中拿出一个用牛皮制成的鼓风机,一推一拉,牛粪很快就燃烧起来。

接着,他把随身背着的一个烟熏火燎的黑乎乎的壶放在三块石头上,把一个牛皮做的袋子打开,倒出牛奶,拿出一块酥油放进牛奶里。

一会儿酥油茶烧好了,他又从袋子里抠出点糌粑,在一个木碗里和上些酥油茶揉捏,团成一个个条状。最后就开始吃起来。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要说到底哪个是“决定性瞬间”呢?还真说不好。

其三,超人的敏锐度。

卡布的另一个身份,是纪录片导演。也许是这个原因,让他觉得,“生活”本身比“瞬间”更值得被记录。

所以他摒弃了很多摄影师引以为傲的,从构图与后期上赋予作品更多内容的想法,转而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记录下西藏人民的生活。足够真实,足够动人。

是他不擅长动用技术层面的东西?

不,论技术,他也比其他摄影师更加敏锐。

让卡布一战成名的“夜西藏”,核心之处,就在技术。

“并不是过去人们不想这样拍西藏,是因为过去的技术不允许,如今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大幅度提升,使得把夜晚当作白天一样拍成为可能。”

卡布对科技进步十分敏感,他比别的摄影师更早地抓住了这一点。

张高清大图,近40万字震撼呈现西藏最隐秘的角落

西藏有多美呢?

纪录片《第三极》的导演曾海若感慨,“就像从来没有去过一样,做了一场大梦”。

《中国国家地理》曾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