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宁惠远话沧桑一

泰宁惠远寺,藏名“噶达向秋岭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创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年)。惠远寺位于四川省道孚县八美镇协德乡(旧时泰宁),距县城89km,海拔m,历史上此地是打箭炉(康定)辖区的噶达地方。惠远寺是清廷平定准噶尔之乱专门拨库银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驻锡而建立的,这是藏区唯一的一座由皇帝拨专款敕建的寺院。雍正帝钦赐“惠远庙”匾额,故称惠远寺。惠远寺享有“九龙九狮”的崇高尊号而名扬康藏,后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降生于此地,从此惠远寺在藏区影响至深。

成都出发只用几个小时就赶到康定,康定也就是昔日的打箭炉,而古代起码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还要历经艰辛和危险。最危险的就属古道上的九折板。九折板位于今天的荥经县境内,荥经在汉代时叫邛邮,唐代叫荥经,唐高祖以后叫严道。九折板在古代就以步步惊心,令人胆寒的险绝,蜚声天下,陆游在《东窗》诗曰:“九折危途寸步艰,至今回首心尚寒”。这里还是中国“忠”“孝”传统文化典故的发祥地。西汉宣帝时益州剌史王阳途经崃山九折坂时,因路途险峻,感叹身体是父母给的,何苦在这里断送,不如回家孝敬父母,后推有病辞官而去,史书称之为:孝。到汉元帝时,也是益州刺史的王尊,也途经九折坂,随从说,这就是王阳畏途的九折板,王阳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履行朝廷的使命,打马驱车经过了九折坂,史书称之为:“忠”,九折坂成就了“孝子回车,忠臣叱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典故,名垂天下,颂扬千古。

对于九折板具体在什么位置,专家学者有两种说法,多数人认为是在今天荥经县和汉源县交界的大相岭,有些人认为是在荥经县和泸定县交界的九把锁(三王岗以东)。

从康定沿木格措方向一路向北,车在幽静的山谷之中穿行,车流不大,已没有多少人知道清朝之前,这条乡村道路却是内地茶马古道进藏的唯一大道,后来由于南茶马古道的开通,特别是国道的开通,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都从那边走,这里才渐渐的沉寂下来。

过了木格措分叉路口继续前行,人车更少,在公路的右上方隐约可以看到原来的古道。过了龙布,古道继续往前进了神树沟,过海子山就到了道孚境内的协德乡。而公路左转向折多山爬升而去。经过很多盘折来到折多山北山口,站在海拔米的山口,极目远望,面对山口吹来的风,人会情不自禁的伸开双臂,犹如展翅的山鹰,翱翔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折多山下左边是康定机场的长长的跑道,右边是宽广塔公草原,在茫的草地上,牦牛散布其间。远处天和层峦叠嶂的山峰连成一片,那就是天尽头。来了几次每次都会被那美丽的风景所震撼,流连忘返。

下山过康定机场,沿着公路一路向北过道孚县塔公乡和八美乡,到达协德乡,协德乡是年命名的,之前年叫东风公社(具有文革时代特色),再之前是民国时期的惠远乡,清雍正之后叫泰宁,清雍正前到明代番语叫噶达(也叫格达、革答),元代叫哈答。如今城东南到丹巴的山叫疙瘩山,也是噶达两字的谐音,证明了它们历史上的渊源关系。

通往折多山之路

说到改名,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在起意修改地名的时候,有时忽略了地名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包含了相当深厚的历史传承,一旦修改,后人在看历史资料时,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当初的地名,久而久之会造成历史延续的隔断,实在令人遗憾。比如云南的中甸,在历史上都是有重要的记录,当地政府为了所谓的经济效应,改“中甸”为外国人命名的“香格里拉”,显得怪里怪气的。还有小金县的日隆镇,因为有所谓的四姑娘山景区,为了开发旅游业,今天把名字改为“四姑娘山镇”,但他们忽略了,日隆是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地理名字,乾隆两次平定金川,日隆都是重要的后勤基地和出征地,定边大将军温福和定西大将军阿桂,分两次带领西路军从日隆进军,从而平定两金川。同时这个地方也是年红军长征对南防御的重要阵地,有许多部队曾经在此战斗过。改了名字,后代很难去寻找祖宗历史的痕迹。更何况“四姑娘山”远不是人们理解的那样,根据小金县地名录的记载,“四姑娘”原名是藏语“斯格拉”,是嘉绒藏族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山神名字,清乾隆间大小金川进行改土归流之后,才有大量的汉人进入该地区屯垦,久而久之“四姑娘”这个名字就根据藏语谐音出来了,其实跟所谓四姑娘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我们汉人的想象而已。

在清朝修建了从打箭炉、理塘、巴塘进藏的南路官道之前,进藏的茶马古道可以追溯到秦代,从打箭炉过海子山过泰宁、道坞(今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进入西藏。多年来泰宁一直是进藏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在雍正时期最为鼎盛。

泰宁是个平坝,长约6公里,宽约2公里,这在高原上算是很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了,一条河流从西北流向西南方向,把平坝一分为二,西边是惠远寺,东边是泰宁置城,都位于平坝中心区域。

从南面远望惠远寺从疙瘩山远眺泰宁城泰宁平坝美丽的田野

果亲王在他的日记中是这样描述泰宁城和惠远寺的:“泰宁番名格答。雍正八年,迁达赖喇嘛居此,赐今名。设副将及都司驻防其地并辖化林、德靖、阜和、宁安等营。城建于东山下,辟四关、南北赢而东西缩,山趾下有碉楼数处,土人所居......惠远庙在城外之西北,南向建都纲楼三重,矩而平,顶上为睥睨,以树幢幡,中无门,横辟小牖,下无牖。前辟一门,西南隅翼以小户,内皆露柱无间隔。惟置天井以来白光。楼之上有复道通西楼,别建小室数楹,达赖喇嘛居之。”(果亲王允礼:《西藏日记》,卷上,第十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