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对口帮扶促农户

精准扶贫,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如何针对性地通过高效的“抓手”实现脱贫,上海正在实行一系列生动、扎实的创新探索。

今天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年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在上海举办,数千种工艺品和美食在展销会上向公众展示,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云南迪庆的尼西土鸡、新疆喀什的泽普骏枣、西藏日喀则的青稞产品、青海果洛的牦牛肉、贵州遵义的黔北麻羊、重庆万州的柠檬、湖北夷陵的蜜桔等。它们都来自上海对口帮扶的7省(区、市)与20个市(地、州)。

在贵州遵义的展位上,一款款设计前卫、便利包装的羊肉类产品引起记者注意。“习水麻羊是遵义当地的特产。帮扶项目开展以来,我们以略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从农户手中收购麻羊,直接帮助余户困难农民。截至目前,相关当地农户年均创收2万逾元,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元/年的贫困收入线。”习水黔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区域总经理张辰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具有降低血糖及胆固醇的西藏日喀则青稞大米、麦片、挂面等也收到青睐。“此前,青稞的价格约为1元/斤,我们以高出20%的价格收购原料,帮助农户增收脱贫。年我们的总营收约为万,基本可以自负盈亏。”西藏藏稞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苟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据悉,这些产品也均已在亚马逊、盒马鲜生、京东等电商平台上销售。

一系列优质、特色的商品走出大山、走进上海搭建的共济平台,其背后则是对“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的规划与实施。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上海采取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在本市开设标准化菜场“精准扶贫平价菜专柜”等举措,在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了与对口帮扶地区的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从本源上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以西藏江孜县红河谷农业园区为例,第八批上海援藏江孜联络小组从农户对资金、种子、技术的需求出发,引入上海的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等技术,形成1个园区带动19个乡镇,每个乡镇再带动若干温室大棚的“1+19+X”的园区辐射带动模式。截止目前,江孜小组已经送出种苗20多万株,培训科技特派员等名,实际带动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下一阶段,我们会在蔬菜种植的基础上拓展藏红花种植,其是药食两用的名贵植物。”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副县长陆剑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两年前的引进、试种,到今年百株藏红花生根落地,标志着江孜种植藏红花取得成功,相关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难关先后被攻克。今年江孜县藏红花大大获丰收,总产量约50公斤,创造产值万元。”

此外,上海援黔干部引进上海企业发明的自然能提水专利技术,帮助务川县人(贫困人口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通水后,小坪村栽种了黄蜀葵、桑葚等作物,规划了高山冷凉蔬菜以及猕猴桃等产业,今年预计人均增收元。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姚海说,上海此次的新探索,将突出倡导消费扶贫的新消费观念,充分利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使得对口帮扶“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让对口帮扶地区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扩大“上海购物”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