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扶贫展销会永不落幕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摘要:一场展销会最多不过数日,如何由“凑热闹”到“冷思考”,观察、琢磨、提升“消费扶贫”的链条和模式,让展销会某种程度上“永不落幕”,才是关键。

17日至21日,上海浦东浦东源深体育中心一场馆内有展销会,西藏日喀则与青海果洛的藏族汉子为客人献上哈达,云南与贵州的姑娘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土特产琳琅满目,有云南迪庆的尼西土鸡、新疆喀什的泽普骏枣、西藏日喀则的青稞产品、青海果洛的牦牛肉、贵州遵义的黔北麻羊、重庆万州的柠檬、湖北夷陵的蜜桔等。如此热闹且特殊的展销会,并不多见,有句广告词挺流行:“吃到就是扶贫,买就是爱。”原来,这里集中展销来自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贵州遵义、重庆万州、湖北夷陵等7省(区、市)的20个市(地、州)的数千种工艺品和美食。确实,对上海的普通百姓而言,最便捷最直观地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方式之一,便是购买、推荐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商品了。

有来参观品尝的上海市民自豪地说:上海人消费能力强,啥东西到上海都能卖。展销会倡导消费扶贫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探索构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消费扶贫模式,让对口帮扶地区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扩大“上海购物”品牌影响力,做实上海服务全国工作。

把对口支援地区的农特产品搬到上海等东部省份的市场上来卖,逻辑听起来简单,但其中涉及到不少普通人未必能想象得到的环节。在土地、农业和食品上做文章,帮助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脱贫,这需要全社会不懈努力。一场展销会最多不过数日,如何由“凑热闹”到“冷思考”,观察、琢磨、提升“消费扶贫”的链条和模式,让展销会某种程度上“永不落幕”,才是关键。

曾几何时,“养在深山无人知”的土特产就算运来上海,也入不了消费者的眼。数年前,记者看到一种云南的石斛产品,放在一个简陋的、一捏就扁的塑料瓶里,瓶子贴着“云南石斛”四个字,商标贴得还有点歪,更别谈有啥“认证”了;记者也看过3年前进入上海市场的云南文山特产中药三七,一大瓶克,价格有点“辣手”;还有,云南火腿是论只卖的,扛回家还要想着怎么切……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土特产,包括新疆核桃红枣,青海和西藏的牦牛肉等等,当时都有点“上不了台面”,人们看了都说“东西是好东西”,但销量究竟如何,值得探究。

上海在消费市场上的优势,要配合“海派”的策划、设计和营销,才有“花头”。据记者观察,大约从2年前,上海的职业买手、经销商们出手了,中药三七成了2克一小包,方便消费者放在口袋里,早晚一包;云南火腿成了真空包装的一个个小方块或薄片,顶端带骨头的部分取名“熬汤宝”单独售卖;石斛、茶叶都有了小清新的包装与文案,价格与销量都涨了不少。质控、物流仓储、研发新品、包装设计、为不同渠道提供定制化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这些都是职业买手们的专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发挥并尊重市场的作用,这是“消费扶贫”中应该被强调和重视的一点。

当然,纯靠市场的力量也不够,在流通与营销环节之外,让“消费扶贫”实实在在帮助到建档立卡户,这是脱贫攻坚战中关键一环。上海对口支援各地的干部们出手了,他们在喀什、日喀则、果洛、遵义等地“深耕”,了解当地乡村与田间地头的真实情况,能把上海援建资金用到刀口上。记者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热旦岗村见过村民巴顿,他是种植平菇的能手,他得到50万元的上海援藏资金,每雇佣一位村中的家庭妇女,奖励元,并连续4年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红。巴顿的种植基地还成为上海援建的红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辐射点”,优质种源、技术和销售渠道都来了。记者还在喀什地区叶城县依提木孔乡16村的村委会大院,见过数十位妇女和老人剥核桃,这是上海援疆干部与当地核桃企业一起开辟出的“卫星工厂”,村民们带娃、农活都不耽误,在家门口剥核桃一天能有50元到70元收入。类似的案例在上海对口支援的县区市比比皆是,在本次展销会的现场,绝大多数农特产品背后,都有故事。

在保证农特产品能让建档立卡户直接受益的基础上,帮它们塑造品牌,打出口碑,以此倒逼这些产品提高质量,这是大家的事。上海对口支援各地的干部们早就出手了,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的“土瓜”,经过数批上海援疆干部的精心策划和包装,改名“巴楚留香瓜”,成了“网红”,还“带着香草冰激凌的味道”。打出名气的同时,上海援疆力量还指导当严格产地品控,一藤一瓜、一瓜一码、全程追溯。同样,日喀则市拉孜县副县长、上海援藏干部陶文权念叨着县里的藏鸡,日喀则市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上海援藏干部王高安推销藏红花;上海援果洛干部则不遗余力地夸“自家”牛肉、贝母等。媒体也在帮忙,广播电视与报纸,都有自己的绝招,有人请扶贫干部挨个来当“主播”,有人架起机器去建档立卡户的田里直播采摘,还有人把不少美食写得让人掉口水,直播等市场渠道的创新,给偏远贫困地区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大订单,也倒逼着贫困农户和小合作社从“单打独斗”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贵州遵义的茶叶便是一例。遵义约有万亩茶园,可这个产茶大市茶叶知名度不高,茶农收入也一般。近年来,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的牵线下,一家跨国企业的上海总部赴遵义设立茶叶精深加工基地,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为当地提供技术与质量管理培训。

农特产品的品牌与口碑,是“消费扶贫”可持续的保证,用扶贫的一份爱心偶尔买点东西确实“人人皆可为”,但要真正做到“人人皆愿为”则要求更高。比如,一段时间“网红”之后,产品能否更新迭代?扶持的合作社与企业若销路持续不佳,是否早日“换方子”?线上线下的销售推广农特产品,能否“顺便”带动对口援建地区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提升?这些问题与细节,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一起想办法,记者欣喜地看到,昨日的展销会上还有一系列签约仪式,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与相关的乡镇村庄“结对”之外,还有农业保险、畜牧、电商、快递企业以及农业科研单位、批发市场,乃至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其中,上海的不少菜场,已经出现了“精准扶贫平价菜专柜”。

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一场展销会之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彰显出在市场渠道、创新能力以及优化配置国际资源的优势,若把这些链条做得更实,对口支援地区的农特产品打开的绝不仅是上海市场。

编辑邮箱:alexklj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