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清香
在远方(下篇)
文字:夏于燕
眼里有诗
自在远方
01
理塘
剪子弯山和卡子拉山简直是无缝对接,让人感受不到明显界限。过了卡子拉山,理塘,世界高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路走来,理塘是最平坦、宽敞的县城,但海拔超过米。这个海拔高度,已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这里是典型的牧区,牦牛和人们身上的首饰是财富的象征。
我曾以为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定是贫困落后的苦寒之地,此行又一次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小的理塘,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正因为自然条件严酷,理塘的藏族同胞凭借吃苦耐劳的干劲和聪明的智慧,全民经商,硬生生闯出一条生存之路和生财之道,理塘,被称为藏族的温州。藏族同胞积累财富的方式十分特别,有钱除了捐献给寺庙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购买黄金、珊瑚、玛瑙、天珠等。
夏季的理塘有“耍坝子”的习俗,家家户户在草原上搭起帐篷,煮好酥油茶,炖好牛羊肉,喝酒、唱歌、跳锅庄。蓝天白云下的夏季草原繁花似锦,人们载歌载舞至少狂欢一周,耍坝子的高潮就是炫富,藏族同胞对财富的展示大大方方,传统藏族服饰穿戴整齐,穿金戴银、珠宝成串,谁身上的珠子多,重量重,谁就是冠军,据说有一年最重的“炫富者”身上的宝贝太多,一身行头至少价值上千万,实在太重,以致于没法自己走出来,只好坐在椅子上被几个壮汉抬出来的。
安师傅和同行拉姆主任的民俗介绍,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俗,异域的文化让人耳目一新,脑补一下那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的场面都觉得十分新奇。
(图片源自网络)
理塘,藏语的意思是“平坦如铜镜的草坝”,有东西两座城门,城门上用烫金的大字写着“世界高城理塘”,因境内有一望无际的毛垭大草原,海拔又高,又被称为天空之城。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天空之城这个名称,总给我一种纯净、唯美的感觉,再加上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一首“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让我对理塘有了别样的认知。据说这首诗是仓央嘉措在青海湖边圆寂时,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
理塘并非仓央嘉措的出生地,传说是他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的故乡,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留给后世最深的印象不是他达赖的宗教领袖的身份,而是他的一往情深:
第一最好不想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
如此便可不相欠
……
谁,执我之手
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
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
慰我半世哀伤
……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心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
住在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之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就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
(图片源自网络)
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句,很难相信竟是出自一位年轻的整日与青灯佛像为伴的宗教领袖之手,在仓央嘉措短短的二十四岁的生命中,他一定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恋和相思,我宁愿相信他人生最后所写的“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是为了寻求他最后的情感归宿,理塘,那是心上人的故乡,纵然纸短,奈何情长,所以,梦萦魂牵!所以,生死相依!
02
海子山
出了理塘的西城门不久,毛垭大草原便呈现在眼前,冬季的草原,少了繁花似锦和草长莺飞,平添了几分肃穆和萧瑟。道路平坦,宛如一条直线直达天边,无量河静静地在枯黄的草原中流淌,部分河段已结冰,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四周很安静,渐渐的,天空变得阴沉昏暗,只有公路呈现出沥青的色彩,其他的一切都被白雪覆盖了,天地间一片苍茫,再无其他纷杂,此情此景,一瞬间,心就被震撼了。
人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我们就这样在白雪皑皑中驶向海子山。
海子山,顾名思义山上有许多高原湖泊、水塘,最有名的就是姊妹湖,在海拔将近米的高原上,国道旁,一大一小两个古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高山湖泊紧挨在一起,背靠雪山,湖水清澈。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过一期专辑,叫《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封面就是姊妹湖,《中国国家地理》编辑揽景无数,在其眼中,姊妹湖及其附近的山峰有着无穷和独特的魅力,最能体现青藏高原远古、幽静、宏伟、清澈、震撼的气质。冬季的姊妹湖像一幅水墨画,淡雅而宁静。有人说这是两颗璀璨的明珠,而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这是天空落下的两滴泪珠!
(图片源自网络)
告别姊妹湖,继续西行,一路下坡,海拔从多米逐渐降低到不到米,路边的树木越来越多,太阳重新明媚地出现,视野当中的色彩也丰富起来,道路也再次崎岖。
突然,我们远远看到路中间居然蹲着一只小动物,放慢车速小心翼翼驶近,才看清楚是一只猴子坐在公路正中间晒太阳,车过不去,只好先停下,下车正准备撵猴子,惊喜来了,猛然发现公路两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群猴子,大大小小的孙行者们看似慵懒实则警惕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在明白我们没有恶意之后渐渐占据了整个路面,一猴妈妈背上还背着一只小猴子,未曾想过会在高原上与猴子来一场“你进我退”的相遇,大家都纷纷下车,兴奋地拿出开心果、苹果喂猴子,它们的机智、敏捷让我觉得这一定是孙悟空派来,因为它们居然会吐坚果壳,如此聪明,看来的确是高原的精灵。
猴儿们吃完东西,不用挥赶,拖家带口、三三两两退回到路边,把路腾开了,相遇就是一场不浅的缘分,而我们因为这偶遇,也非常开心。
继续前行,路边多了摇曳着金黄树叶的苹果树,巴塘,临近了。
03
巴塘
巴塘,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只有多米,气候相比甘孜州其他地方要宜人得多,被誉为甘孜州的小江南,因海拔较低,又临近金沙江水源充足,物产也较为丰富。当车辆行驶过巴塘兵站后,此行的目的地,终于到了!
远远看见老朋友格桑院长手捧洁白的哈达站在路边等候我们,阳光灿烂,心头更暖,赶紧下车。既听得懂又会说的藏语,我只会两句,一句是“金珠玛米”,翻译为汉语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兵,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成为解放军在藏语中的专有称谓。另一句就是“扎西德勒”,汉语为吉祥如意,见到老朋友,十分高兴,互致问候:“扎西德勒!”
此行的主要工作是对口帮扶,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甘孜州的连片贫困地区很多,我们正赶上州里对巴塘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试验收,年,将迎接“省考”和“国考”。
年我在九寨沟旅游时曾好奇地问过当地卖土特产的藏族群众:“以前有的藏区不稳定,你们这怎么样?”
憨厚的老百姓直言快语:“你不知道九寨沟是阿坝州的印钞机吗?政策好,我们做生意都忙不过来,哪会去闹!”
所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所帮扶的困难群众有两户,一户是位藏族老阿妈,丈夫已去世,寄居在女儿家,阿妈和女儿给我们献上哈达,将我们迎进家里,七十多岁的阿妈不会汉语,我们的交流完全靠驻村干部进行翻译。
阿妈面带笑容听着、讲着,不时起身一遍又一遍给我们续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阿妈已经领取了低保,巴塘又地处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的重要地区,村子里的年轻人通过当护林员,每月也增加了几百元的收入,在女儿女婿的照顾下,阿妈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虽然我听不懂阿妈说的话,喝不惯酥油茶,但阿妈的热情我深深感受到了。
(图片源自网络)
十分遗憾,医院的住院部见到了另一户贫困户,夫妻俩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男主人股骨头坏死,又有其他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女主人为了照顾丈夫,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继续留在家里种田,一家人没了收入来源。即便女主人留在家里,他们的家位于山高坡陡的边远乡村,陡峭贫瘠的土地只能种植土豆,没有多少收成,温饱都难以解决,女主人一无文化,二不会汉语,独自外出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到内地打工,他们家的情况既典型又具体。
前年当我听说这户人家的情况后,就曾将家里老老少少的衣服收拾了满满一箱托单位同事带给了他们。既要扶贫,又要扶智,否则贫困会因没有文化代际衍生下去。
移民搬迁,正是在考虑的对这家人的精准扶贫,下一步女主人会在县城打工,毕竟本乡本土,言语相通,再加上给予这个小家特殊的扶持政策和新农合医保的兑付,祝愿他们能尽快实现脱贫,孩子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机会,努力读书。
金沙江畔的竹巴龙乡,为川、滇、藏三省的结合部,与西藏芒康隔江相望,国道从这里横跨金沙江进入西藏境内,达瓦院长就是这里的驻乡县领导。
从县城前往竹巴龙乡,十几公里的车程,江边梯级水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利用金沙江在高原的落差形成的丰富水能进行水电开发,是国家层面给予巴塘最大的扶贫项目和力度。以能源带动经济,以开发促进脱贫,沉寂多年的金沙江河谷开始变得热闹非凡。
年10月,西藏昌都江达县和四川甘孜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11月泄洪时,达瓦院长给上级立下军令状:绝不因泄洪造成一人伤亡,如果有,那就是我!
(图片源自网络)
连续在竹巴龙乡奋战了十几个昼夜,疏散群众,最大限度转移财产,最终群众的安危保住了,达瓦院长履行了承诺,无任何人员伤亡。
我们一起到了金沙江畔,洪水淹没的痕迹比比皆是,水位之高,流量之大,破坏力之强,不到现场,根本无法想象大自然的洪荒之力有多大。公路本身就高于江面几十米,但洪水已完全漫过路基,公路旁的房子至少有一米有水侵蚀过的印记,河沙在路边随处可见,最惊心动魄的是,国道上原来的金沙江大桥在堰塞湖泄洪时桥体整体被冲毁,巨大的桥面断成几截,散落在江心,任江水冲刷,仿佛在无言地诉说那场水患的严重。
金沙江大桥曾是网红打卡地,很多人的进藏梦,就是从这座桥开始的,桥上曾有很多花花绿绿的留言,桥被冲毁后,有网友叹息“和初恋在桥上的留言被冲走了”。
现在的金沙江大桥是部队临时抢修的一座钢架桥,越过栏杆俯身向下看,修桥所用的钢架材料都是军绿色的。站在桥上,面对横亘在湍急江水中的桥梁断垣,看着对面的西藏,无不敬佩达瓦院长,他所立下的岂止是军令状,分明就是生死状!这些常年扎根在高原的基层领导,为改变藏区的面貌,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心血。
(图片源自网络)
在巴塘的时间只有两天,接触到了不少援建干部,他们的脸庞已被强烈的紫外线灼出高原红,皮肤也变得粗糙不堪,在他们的娓娓道来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身影气喘吁吁地跋涉在崇山峻岭间,在没有自来水、没有通信信号的偏远山区驻村蹲点。
晚上徜徉在巴塘最新网红地田间栈道,整个栈道架空在田园上,桥下是田野和果园,光彩工程使得这座田间栈道在夜晚流光溢彩,分外美丽,成为巴塘最新地标和老百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这就是援建的成果之一。
巴塘的团结包子是大神一样的存在,锅有多大,包子就有多大,里面的馅料十分丰富,可以有肉、有菜、甚至排骨,第一次面对团结包子,我们瞠目结舌,只恨胃小。
团结包子据说来源于十八军进藏,路过巴塘,因纪律严明,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为了表达对金珠玛米的敬意,当地百姓就蒸制蒸肉以示慰问,但家用的笼屉太小,就到寺庙借来大笼屉,一屉蒸一个大包子,够一个排的人食用。为纪念这段鱼水深情,团结包子的做法和称呼就一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已成为巴塘的一张名片。
虽然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交通不便,但巴塘绝不闭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国外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传播到了这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这座小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巴塘玄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长袖善舞是藏民族的特点,高亢的音调和曼妙的舞姿,无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巴塘的生活丰富而生动,心灵富足了,才会真正地感受时代和生活的变化。
04
稻城
回程,因有急事,兵分两路,一路在稻城机场乘坐飞机返回,一路开车返回。
提起稻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来源于前几年一部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电影,影片将稻城旖旎的风光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不胜收。
其实美国探险家洛克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考察过从凉山州木里县到甘孜州稻城县的经典徒步路线,这就是著名的“洛克线”。
(图片源自网络)
一路探险,洛克深深为之震撼,他在和朋友的信件中这样写道:我情愿死在这美丽医院冰冷的床上。
他两次到达稻城,并将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年,作家希尔顿以洛克的文章和照片为线索,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将文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称之为“香格里拉”,从此“香格里拉”一词风靡全球,成为人们无比向往的“伊甸园”“乌托邦”。
(图片源自网络)
从巴塘到稻城,在理塘分路,一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路况很好。逐渐看到道路两旁布满奇形怪状的黑色石头,巨大的黑石顺势铺满山谷,可不要小看这些星罗棋布的石头,它们来自远古,历经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在冰川的作用和侵蚀下,发育成冰蚀地貌。
置身路边近距离观看这些黑色石头,仿佛来到外星球,奇特而肃静,偶尔有风吹过,似乎在诉说远古至今的变迁。翻过因矗立在山巅上的石头貌似兔子耳朵而得名的兔儿山,稻城,离我们越来越近。
稻城的城外有一条小河在缓缓流淌,县城地势较为平坦。年我曾来过此地,再次到来,尽管夕阳西下,温度很低,依然觉得亲切。因第二天一早就要匆匆离开,实在舍不得将时间浪费在宾馆休息,一个人走到街上,边回忆边张望,开始与稻城短暂的“相逢”。
小城变大了,房屋增多了,城中央修建了具有藏式风格的商业街,路边的椅子坐满身穿藏袍的老人,一手拿着转经筒,一手拿着佛珠,夕阳的余晖下他们安宁而慈祥。
沿着记忆走到曾经居住过的营区,脑海里回想起当年半夜抵达稻城,明明是八月盛夏时节,却冻得瑟瑟发抖,下车就穿上军大衣,进屋直接围坐在电炉旁的情景,不由笑了。在他乡,亦有美好的回忆,在我看来,这也是远行的意义。金珠桥边的白杨树依旧挺拔,记忆与现实重叠在一起,时间与空间交错在一起,这种感觉温暖而美妙。
(图片源自网络)
夜幕降临,和稻城兄弟单位热情洋溢的朋友们相聚一起,不大的会议室欢声笑语,一首首热情洋溢的藏族民歌被他们演绎的如同天籁之音,悦耳动听。谢谢桑陈院长,谢谢活泼可爱的“活动办主任”,认识你们,是我们的荣幸!
05
后记
距离巴塘行已有一年的时间,这片散文,陆陆续续也写了大半年,每当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心里犹如照进了阳光。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已成为网红语言,而我觉得,会看、会思、会想,方能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一路行来,我们感恩、感慨,一路听来,我们感悟、感怀,诗和远方是无数人的牺牲奉献书写和铸就的,我们作为追逐者,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不仅身体沐浴着圣洁的阳光,灵魂也应接受一番洗礼,此行,才不枉此心。
在巴塘时,接到亲人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也感慨生命的无常,人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愿我们珍惜当下,彼此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在彼此看不见的日子里熠熠生辉!
原标题:《在远方(下篇)》